孝文二十五年秋,朱标此时已经向七十岁大关迈进了。但是他的身体,相较于同龄人来说确实还算硬朗的,没有什么大病。只是偶尔也会乏力,偶尔也会力不从心。这大概就是金丹的作用了,不仅让他延年益寿,就连体质也改善了不少。毕竟他的同龄人都已经一个个地离去了,有些身体稍微好点的,也都回乡颐养天年了。但是朱标却能每日上朝理政,思路清晰。这倒是让人不禁感慨,这朱家的血脉难道就如此厉害?倘若他们知道了上一世朱家子孙多早早离世,不知道又会是什么表情。
但是当朱标看着奏折的时候,却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折子。他看完之后,不禁摇头叹息。
“算一算,这日子也快了。没想到连他也要到了这步天地了。”
“父皇,您说的是谁啊?”
朱标将折子扔给朱雄英。
“你自己看吧,你四叔,想要回北平来养老。”
“四叔?”
朱雄英打开折子,里面赫然写道。
“臣弟燕王朱棣,年事已高。虽想要为大明江山鞠躬尽瘁,奈何身体每况愈下。臣弟斗胆上奏请求皇上,愿前往北平养老,相伴皇上左右。”
“就是个普通的请求养老的折子,没什么特殊的啊。”
朱标闭上眼睛,他和朱老四之间的恩怨,只有他们自己清楚。哪怕是朱雄英和常青儿都不太了解,还以为他们是兄友弟恭,君臣一心。自从北平保卫战之后,朱棣貌似已经收敛起野心,安心当自己的藩王了。但是不知道是不好意思,还是怎么,他一直都留在热河一带的燕王府。
岁月在朱棣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,曾经那个意气风发、驰骋沙场的燕王,如今已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。朱棣坐在自己在京城的府邸中,心中却越发思念北平那片熟悉的土地。那里有他年少时的回忆,有他建立功勋的往昔,如今老之将至,他渴望回到北平度过自己的晚年。
朱棣深知,自己需要向皇帝朱标上奏此事。尽管他心中有些忐忑,但还是坚定地提起了笔。他回忆起自己与朱标之间的种种过往,朱标一直是宽厚仁慈的兄长形象,尽管他们之间也曾有过权力的博弈和立场的分歧,但岁月似乎已经冲淡了那些曾经的波澜。
朱棣在奏折中写道:“陛下,臣弟朱棣,如今已至暮年。臣弟一生征战,幸得陛下庇佑,得以安享晚年。然臣弟心中对北平之情难以割舍。北平乃臣弟之根基所在,臣弟年少时于彼处习练武艺,后来又镇守北方,抵御外敌,于彼处建立诸多功勋。如今臣弟老矣,每念及北平之山川草木、黎民百姓,心中满是眷恋。臣弟恳请陛下恩准臣弟回北平养老,于彼处度过余生。臣弟愿将毕生所学、所感皆传于北平之军民,以报陛下之恩德,以传陛下之圣德于那片土地。”
朱标收到朱棣的奏折后,心中泛起复杂的情感。他坐在御书房中,久久凝视着那份奏折。朱标知道,朱棣确实为大明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他想起朱棣在北方的军事成就,那些抵御蒙古入侵的战役,朱棣凭借着自己的勇猛和智谋,守护了大明的北方边境。
朱标召来身边的大臣,与他们商议此事。有的大臣担忧朱棣回到北平后会有不轨之举,毕竟北平曾是朱棣的势力范围,他在那里根基深厚。然而,也有大臣认为朱棣已年迈,应当满足他的思乡之情,而且这也显示出皇帝的仁慈。
朱标权衡再三,决定召见朱棣。朱棣接到召见的旨意后,整理好衣装,怀着复杂的心情前往皇宫。当他见到朱标时,岁月的沧桑在两人身上都清晰可见。朱棣恭敬地行礼:“陛下。”朱标看着朱棣,温和地说:“四弟,朕看了你的奏折。朕知道你对北平的感情,你在北平的贡献朕也都铭记于心。”
朱棣连忙说道:“陛下,臣弟感激陛下的理解。臣弟在京城多年,虽备受陛下关照,但心中始终想念北平的风土人情。臣弟如今只想回到那里,安安静静地度过余生,再无他念。”
朱标叹了口气说:“四弟,朕知道你的想法。朕也理解你的思乡之情。不过,朕也有一些担忧。朕并非不信任你,只是朕需要考虑大明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宁。”
朱棣赶忙表态:“陛下,臣弟明白陛下的担忧。臣弟回到北平后,定会安分守己,绝不再参与任何军政事务。臣弟只愿与旧部故交叙旧,与北平的百姓共享天伦之乐。臣弟会以自身之言行教导北平的子弟,让他们忠诚于陛下,忠诚于大明。”
朱标听了朱棣的话,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。他从朱棣的眼神中看到了真诚和疲惫,那是一位老者对故乡最后的眷恋。朱标微笑着说:“四弟,朕相信你。朕准你回北平养老。朕希望你在北平能够安享晚年,也希望你能将北平治理得更好,让那里的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朱棣听到朱标准奏,心中大喜,眼中泛起泪花:“陛下圣明,陛下之恩德,臣弟没齿难忘。臣弟定当遵循陛下旨意,不负陛下厚望。”
朱棣离开皇宫后,开始着手准备返回北平的事宜。他的家人和旧部听闻这个消息都十分高兴,他们也都渴望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。朱棣在京城的府邸中收拾着自己的物品,他看着这些年在京城积累的东西,心中感慨万千。
在离开京城的那一天,朱棣再次进宫向朱标辞行。朱标亲自为朱棣送行,他对朱棣说:“四弟,一路保重。北平如有任何困难,可随时告知朕。”朱棣感激地说:“陛下,臣弟就此别过。陛下保重身体,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
朱棣带着家人和旧部,踏上了回北平的路途。一路上,他看着沿途的风景,心中充满了期待。当他终于回到北平,那熟悉的城墙、街道和百姓的笑脸,让他感到无比的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