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守仁兴冲冲地跑来,“技艺堂的学生们,研究出了一种新式火铳!”
这种新式火铳,比原来的更轻便,射程也更远。
朱瞻基大喜:“好!立刻交给军器监,大量生产!”
没过多久,又有新的发明出现:一种新型水车,能大大提高灌溉效率。
朱瞻基看了直点头:“这些孩子,是真用了心啊!”
就在这时,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。
“陛下!”
锦衣卫急报,“发现有倭国密探,想要打探书院的情况!”
朱瞻基却不慌不忙:“让他们看。”
“啊?”
大臣们都愣住了。
“有什么好怕的?”
朱瞻基胸有成竹,“让他们看看我大明的实力!”
果然,当倭国得知大明书院的情况后,立即派使者来请求建交。
“我们愿意每年派遣学生来学习……”
使者说。
朱瞻基笑而不语。
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。
正当书院蒸蒸日上时,突然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。
“陛下,”
王守仁有些为难地说,“现在各地报名的人太多了,书院都快装不下了……”
朱瞻基沉思片刻:“看来是时候扩大规模了。”
“怎么扩大?”
“首先,在各地多建书院。”
朱瞻基说,“其次……”
“是时候把这些人才派出去了!”
“陛下打算如何安排这些人才?”
王守仁好奇地问。
朱瞻基踱步思索:“这批人不能按老规矩来。要因材施用,各尽其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