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过走访当地耆老,他们逐渐拼凑出了一些线索。
原来在元末明初之际,这里确实驻扎过一支规模不小的船队。
那支船队的主事者姓赵,是个精通天文历算的航海家。
他在这里修建了临时基地,经常带人出海,还请了不少工匠建造各种器具。
“那个姓赵的应该就是这份资料的主人。”
朱瞻基分析道,“他选择这里建基地,除了地理位置适合外,很可能还考虑到了天象观测的需要。”
“但后来呢?”
郑和问。
“根据记载,那支船队在洪武年间突然消失了。有说是遇到风暴,也有说是被官府缉拿。但更可能的是……”
朱瞻基翻看着资料,“他们在执行某项特殊任务时出了意外。”
调查还发现,近些年来确实有不少可疑人物在打探这里的情况。
他们会询问当地老人关于那支消失船队的事,也经常在夜间行动。
现在看来,这些人应该就是想要寻找航海资料的组织。
“他们是怎么知道这些资料的存在的?”
郑和有些不解。
“很可能是从其他渠道得到了一些线索。”
朱瞻基说,“你看这个,”
他指着缴获的文书,“上面提到了一个叫‘海上堂’的组织。这个组织似乎一直在搜集各种航海资料。”
“海上堂……”
郑和若有所思,“我以前似乎听说过。”
“没错,这是个由商人、船主组成的松散组织。他们打着做生意的旗号,实际上想要控制海上贸易路线。得到这份资料,显然是想要垄断航路,从中渔利。”
但让朱瞻基感到不安的是,那天逃走的几艘船中,很可能有“海上堂”的核心人物。
这次失败后,他们一定不会善罢甘休。
“加强巡查,严密监视海面动向。”
朱瞻基下令,“另外,派人详细审问俘虏,一定要摸清这个组织的底细。”
与此同时,朱瞻基也在认真研究那份航海资料。
“大人,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