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瞻基说,“对了,阮先生,天文历法方面也要找几个专门人才。”
阮先生点头:“我在暹罗认识一位精通历法的学者,可以试着请他来教学。”
接下来几天,众人四处奔走,寻访合适的教习。
终于,第一批教习人选确定了:三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,两位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,还有几个擅长造船和使用火器的工匠。
“这些人都是什么来头?”
朱瞻基详细询问每个人的背景。
“这位张老船长,”
郑和介绍道,“在南海跑了三十多年船,经历过大大小小几十次风暴,带的徒弟遍布各地。就是脾气差了点,动不动就骂人。”
“哈哈,有真本事的人,脾气古怪点没关系。”
朱瞻基笑道,“继续说。”
“这位李老爷子是造船的行家,据说年轻时在波斯待过,学过他们的造船技术。”
“刘先生是天文学者,在暹罗研究天象多年,对预测天气特别在行。”
听完介绍,朱瞻基很满意:“好!”
“已经准备好了。”
赵明拿出一叠文书,“每人的职责、授课内容、待遇条件都写得很清楚。”
朱瞻基仔细查看契约内容,特别注意待遇方面的条款:“给的够厚实,但也要求严格。要让他们明白,这不是一般的教书,而是要为朝廷培养人才。”
签订契约时,那些教习也都很认真。
特别是张老船长,一边看一边念叨:“待遇是不错,不过这些规矩还真多。”
“规矩是必须的。”
朱瞻基说,“我们要建立一个正规的学堂,不能像以前那样师徒相传。”
“明白明白。”
张老船长点头,“不过我这暴脾气,要是遇到笨学生忍不住骂人可别怪我。”
“骂可以,打不行。”
朱瞻基笑道,“要让学生心服口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