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对了,”
他问商人,“最近可有什么新的市场信息?”
商人们纷纷反映:西方各国对东方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,特别是瓷器、丝绸和茶叶。
“这是机会,”
朱瞻基说,“但我们不能只卖原料和初级产品。要发展精深加工,提高产品档次。”
他随即召集官员,部署了几项新措施:
第一,在主要港口建立加工区,就地生产高附加值产品。
第二,鼓励工匠创新,对开发新产品的给予奖励。
第三,加强品质管理,维护大明商品的信誉。
第四,建立商品展示中心,让各国了解我们的产品。
“记住,”
他强调,“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贸易,而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。”
傍晚,他登上海外事务部的塔楼,远眺南方。
“看到了吗?”
他对随行的官员说,“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景象。”
“殿下远见卓识,”
杨士奇感叹道,“这短短几年,就让大明的海上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
初夏的紫禁城,处处生机盎然。
朱瞻基在御花园里接见了刚从西洋归来的王小虎一行。
这支远航船队不负重托,不仅开辟了新的贸易航线,还带回了大量宝贵的信息。
“殿下,”
王小虎呈上厚厚的航海日志,“这是我们的详细记录。”
朱瞻基翻看着日志,眼中流露出欣慰的神色。
这些年轻人不仅完成了贸易任务,还细致记录了沿途各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各方面情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