船厂的老师傅们惊讶地发现,这些学生不仅有力气,还懂技术,完全不是一般的读书人。
“那是!”
王小虎得意地说,“我们航海学堂现在讲究实战,不是光会念书。”
朱瞻基亲自来视察重建情况,看到学生们挥汗如雨的场面,深感欣慰。
“看到了吗?”
他对随行官员说,“这就是我们的希望。有这样的年轻人,还怕什么困难!”
船厂的重建进展神速。不仅恢复了原有规模,还按照朱瞻基的要求进行了扩建。
新的船厂不仅是生产基地,还成了学生们的实践基地。
“殿下真是高明,”
杨士奇感叹道,“把危机变成了机遇。”
但朱瞻基知道,这还远远不够。
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才体系,需要更多的努力。
“传我命令,”
他对陈永福说,“召集工部、户部的官员,我要谈谈扩大培训基地的事。”
很快,一个更大的计划展开:在全国主要港口建立培训基地,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网络。
每个基地都设立专门的实践课程,让学生能就近学习。
同时也方便各地的工匠、商人参与培训。
“记住,”
他对负责此事的官员说,“我们要的不只是航海人才,还要培养造船工匠、贸易人才、管理人才。要形成完整的人才链。”
正说着,又有消息传来:纵火案有了重大突破!
原来是倭国某些势力派来的细作。
他们企图通过破坏船厂来削弱大明的海上力量。
“果然!”
朱瞻基冷笑,“这帮人还真是不死心啊。”
他立即召集众臣商议对策。
“要不要给倭国那边施加压力?”有人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