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怕他的演技很好,喜怒不形于色。
脸色也渐渐浮现出烦躁之意。
怎么回事?
他这个弟弟不是不喜欢读书么,怎么懂这么多?
“皇爷爷,其实我所想的制度,并不只有这些。”
朱允熥的话堪称语出惊人,不止是朱元璋,连郁新都愣住了。
还有?
只见朱允熥缓声道:
“孙儿建议,对公侯以及其子嗣,进行功劳贡献考核与功绩绑定。”
“二哥所想的制度和户部商讨的制度中,存在着一个隐患,也就是激励缺失,无功受禄。”
“所以孙儿忽然想到,朝廷可以设置‘基础俸禄,占据总俸禄的五成,在设置功绩贡献俸禄,也占据总俸禄的五成。”
“我打个比方,若是镇守边疆的公侯将领,面对异族来攻并且顺利击溃的话,就可以在当年增加一成的‘功绩俸禄’,再比如有更公侯勋贵赈济灾民、治理水患有功,那么也可以在当年增加一成的‘贡献俸禄’,这样我大明朝就不会白白养着大量的功臣。”
“总不能因为他们开国之初立下了功,就一直养着他们,甚至连他们的子嗣后裔全部养着吧?”
“若皇爷爷愿意这么做的话,那么旧制勋贵就不会出现‘躺平’现象,也不会‘不事生产’,同时他们也能为我大明朝做出诸多贡献。”
这是朱允熥的想法。
纵观明朝,开国初期那么多名臣功勋,可为何他们的子嗣大多数都是无名之辈?
这当中除了有朱元璋大开杀戒之外,也有着‘躺平’、‘不思进取’的原因。
朱元璋确实杀了不少功臣,可并非是每一位功臣都抄家灭族的,功臣的大量子嗣存活了下来,他们为什么不能像父辈或者祖上那般建功立业?大明朝未来又不是没有仗打了。
就是因为他们生活所需要的‘物质’已经完全足够了,对于他们而言想要女人就有女人,想吃就吃,想喝就喝,为何还要努力?
这就不得不增加一条‘功绩贡献岁禄’了,再将其与前面提到的‘三代之后非嫡系降级为平民’结合起来,就会让这群功臣子弟依旧会不断的为大明朝贡献。
大家团结起来。
让大明朝变得更好些。
而不是仅仅皇室在努力、奋斗。
“好,好,好!”
朱元璋眼神明亮,一口气连续说了三个好字,足以证明他对于朱允熥这新的方案制度的认同,他看了看郁新言道:
“你觉得,咱用你们户部商讨出来的制度合适,还是用咱这乖孙想出来的制度合适?”
这才几句话的功夫,‘逆孙’就换成‘乖孙’了,老朱也是个双标的人。
郁新自然知道该回答什么,立刻躬身道:
“自然是三皇孙殿下的制度更加合适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