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李大人说笑了,这攻城炮,可不是守城作用,而是要求重量轻,易携带,所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要进行减量,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!”
“这个事情赵大人肯定会如实记录的,当我们实验这里所有款式的攻城炮之后,记录连续20炮没有炸膛的就是合格品了。”陈太初说道。
之后几天皆是天色尚未破晓,黑暗还笼罩着大地,军器坊内却早已是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。
陈太初身着厚棉袍,挺立在校场高台之上,寒风吹过,他呵出的白气与炮口蒸腾而起的硝烟迅速交融在一起,模糊了众人的视线。
赵鼎双手捧着《营造法式》,在一旁皱着眉头来回踱步,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虑与审视;
李元弼则蜷缩在炭盆旁边,一双冻得发红的手在算盘上拨弄着珠子,发出清脆的声响,今日这场攻城炮改良后的首次试射,让三人心思各异,各有盘算。
“第十三次试炮!”
陈太初挥动手中令旗,高声喊道。
匠人们迅速行动起来,小心翼翼地将青铜炮身架稳,然后熟练地填入铁弹和火药。
这尊新炮与旧式相比,重量减轻了三成,管壁也特意削薄了两分,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西军在野战过程中能够更加快速地进行架设,提升作战机动性。
随着一声轰然巨响,铁弹如流星般划过半空,然而,最终却在三百步外炸出了一个浅浅的坑。
炮膛也在这一刻骤然开裂,青烟裹挟着刺鼻的硫磺味迅速弥散开来,弥漫在整个校场上空。
“又炸了!”
李元弼气得猛地摔了手中的算盘,怒声说道,“这月都已经报废了六门炮!按照工部的定例,损耗超过三成可是要问罪的!”
他的脸上满是愤怒与担忧,毕竟这关系到他自身的利益和责任。
赵鼎也翻着手中的《营造法式》,指着其中的条目,声色俱厉地说道:“朝廷明令规定,青铜炮管的壁厚必须达到三寸七分。
你却非要擅自减到三寸,炸膛自然是迟早的事情!”
赵鼎以朝廷规定为依据,对陈太初的行为提出了严厉指责。
陈太初听闻,气愤地踹了一脚开裂的炮管,大声反驳道:“西军上个月攻打太原的时候,旧炮太过沉重,挪动起来极为困难,还没推到城下,就已经累死了二十个民夫!壁厚减少两分,射程就能增加百步
——
这么简单的账怎么就算不清呢?”
陈太初说。
“射程再远,炸膛伤人又有什么用?”
李元弼捡起算盘,继续说道,“一门炮耗费铜八百斤,工钱三十贯,连着报废六门,那可就是五千贯打了水漂啊!
户部年底查账,咱们谁都脱不了干系!”
李元弼更在意的是经济损失和可能面临的问责,他与陈太初的出发点截然不同。
面对两人的质疑,陈太初没有退缩,他迅速抓起炭笔,在青石板上快速地演算起来。
“管壁变薄虽然更加轻便,但受热后容易开裂。
如果在炮身缠上浸水的麻绳来降温,或许就能撑过二十炮而不炸膛。”
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,三人最终各退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