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应该就是这里了。”我站在山口,望着眼前这片满目疮痍的山谷,眼中满是期待。
这里曾是一处热闹的和田玉矿脉,陆雪晴的父亲早年就在此开采过和田玉,只是后来资源渐渐枯竭,才沦为废矿,只剩下遍地的碎石和废弃的矿洞,像一道道丑陋的伤疤。
我深知,和田玉大致分为三种:山料、山流水料与籽料。
山料也称原生矿床料,是从原生矿脉中人工开采出来的玉石矿石。特点是产量最大、矿点最多,单体体量也相对较大,但总体品质欠佳——绺裂遍布,结构粗糙得像砂纸,玉质干涩,缺乏油润感,价值相对较低,大多被用来制作大型摆件或批量加工的工艺品。
山料的产区主要集中在南疆的东西两部:西部以叶尔羌河流域为中心,涵盖喀什、莎车、叶城等地区,那里的山料多带糖色;东部则以且末、若羌(车尔臣河流域)为核心,产出的山料以白玉为主,虽不及籽料珍贵,却也是玉雕的重要原料。
山流水料是介于山料与籽料之间的中间态料石。其形成多因地震等地质活动导致玉石矿脉断裂,碎块滚入河中,经河流短距离搬运打磨而成。
大多还保留着山料的明显棱角,像被顽童啃过的饼干,皮色也发育得不够完全,只是浅浅一层,远不及籽料的斑斓。
在以高山融雪为主要水源的季节性河流上游,比如玉龙喀什河的源头,几乎都能寻到山流水料的踪迹。
而籽料,则是原生矿床料跌落河谷后,历经数千年甚至上亿年的长途搬运与岁月洗礼,棱角被彻底磨平,变成圆润的卵石状,像被大自然精心打磨过的珍宝。
其表皮在铁、镍、锰等矿物质的侵入与氧化作用下,形成了深浅不一、色彩各异的氧化层,称之为“皮”——红如丹霞,黄似蜜蜡,棕若古铜,黑像墨玉,斑斓夺目,每一块都独一无二。
我深吸一口气,空气中弥漫着尘土与矿石的气息,当即操控灵线如游蛇般钻进地下,像一张无形的网,开始在这片区域疯狂探索。
很快,我便失望了——地下的矿脉早已被开采殆尽,只余下零星的碎玉,根本不值钱。
我不死心,开始往周边扩展探索范围。
抬眼望去,远处的昆仑山如一条沉睡的巨龙,横亘在天地之间,雪峰皑皑,直插云霄,云雾缭绕在山腰,像给巨龙系上了一条白色的腰带,透着一股神圣而神秘的气息。
我心中一动,索性调转方向,径直往昆仑山的方向探索。
昆仑山承载了太多神话传说,从西王母的瑶池到穆天子的会盟,从《山海经》的记载到现实中的灵脉,这里不仅盛产玉石,更孕育着强大的修行力量,连中国最强大的门派昆仑门,也隐匿在其深处。
这一探索,还真有了发现——我找到了几条较为细小的和田玉山料矿脉,像大地的血管,蜿蜒伸展。
越是靠近昆仑山,矿脉的数量就越多,灵气也越发浓郁。
甚至,我在一处背阴的山坳中发现了一块巨大的和田玉山料,体积庞大如十几辆卡车并排,虽然肉质略显粗糙,像没打磨过的粗瓷,但颜色却白得纯粹,像一块被遗忘在凡间的冰雪,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。
简直就是巨无霸!
我迫不及待地发动远程鉴定。
“和田玉山料,体积巨大,重20吨,估价三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