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正是因为海贸发达,我们才能用银子购买粮食,解决灾年缺粮的问题。正是因为航路开通,我们的瓷器、丝绸才能卖出好价钱,农民和工匠才能过上好日子。”
他看着众人:“这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。农业是根本,但海贸同样重要。两者相辅相成,才能让国家真正强大。”
杨士奇若有所思:“殿下说得有理。只是……”
“只是朝中还有不同意见,对吗?”
朱瞻基笑了,“无妨。真理越辩越明。你们回去告诉那些大臣,过几日我要召开廷议,专门讨论这个问题。”
等六部尚书告退后,陈永福感叹道:“殿下治政之才,真是令人佩服。”
朱瞻基摇摇头:“这才哪到哪。要让这些老成谋国的大臣们转变观念,还需要时间。不过……”
他看着案头的奏折,“变革的时机已经到了。”
几日后,廷议如期举行。
朝中重臣齐聚太和殿。
保守派以礼部尚书夏元吉为首,极力反对扩大海贸。
他们认为这会动摇国本,让商人坐大。
“况且,”
夏元吉说,“这些海商一旦有了实力,难保不会结党营私,为祸朝廷!”
进步派则以杨士奇为代表,支持朱瞻基的政策。
他们认为海贸能够富国强兵,开拓新的发展空间。
争论一直持续到午后,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。
这时,朱瞻基开口了:“诸位爱卿,你们都说得有道理。但请允许我讲个故事。”
他说起了自己在马六甲的见闻:那里的航海学堂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,还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。
商船往来,百业兴旺,就连农民的收入都比以前高了许多。
“为什么会这样?”
他问道,“因为那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。农民种粮食供应商船,工匠制造航海用品,商人把货物运到远方换回金银。大家各尽其能,互利共生。”
接着,他又说起了最近的战事:“如果没有强大的水师,没有发达的航运网络,我们怎么能这么快平定海盗?如果没有繁荣的海贸,我们拿什么来维持这些力量?”
众人听得认真,不少人若有所悟。
“所以,”
朱瞻基总结道,“发展海贸不是在动摇国本,而是在为国本添砖加瓦。只要政策得当,管理有方,完全可以把握好分寸。”